首页 火狐体育唯一官网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抗美援朝的坑道战术,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官兵以劣胜优的伟大创造力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1951年6月份,第五次大战打完后,抗美援朝的情况和任务就变了。两边在“三八线”那儿来回打了好几仗,都觉得靠现在的法子没法把对方从朝鲜半岛赶走。所以,两边都改成了守势,不再主动进攻了。

在打仗防守那会儿,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瞅准了朝鲜那边山多的好处,摆开了阵势防着敌人。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觉得用阵地战的方式来打持久战,主动防着敌人挺好,于是就按照这个路子打了两年零一个月。

像这样大场面、长时间的阵地战斗,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上还真是头一回见。按照咱们以前国内打仗的老经验,人民解放军装备不如人家,要是硬在固定地方跟敌人死磕,通常很难撑得住,也更难打赢。在朝鲜战场上打运动战那会儿,志愿军也基本不采用死守某个地方的防守方式,而是尽量避免去硬攻敌人的坚固防守点。

从1951年夏天开始,志愿军转为了阵地战,他们碰到的一个大难题,就是在固定的战线上能不能站稳脚跟。后来啊,他们成功地把敌人的“秋季攻势”给打退了,还靠着大家的聪明才智,琢磨出了一个新的打法——坑道战术。这样一来,就证明了在战略防御那会儿,用阵地战不光行得通,还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呢。

一开始,志愿军是从打运动战慢慢转到了打阵地战,这个打仗方式的改变,其实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琢磨才定下来的。

1951年夏天,大概6月中旬到7月底那会儿,在朝鲜战场上,两边军队都呆在自个儿的防线上,没咋大动干戈,都在那儿休整队伍,前线就派点儿小分队互相摸摸底。那会儿啊,咱们的志愿军战士们对于死守阵地这块儿,还没啥经验,所以一开始的时候,吃了不少亏,损失不小。

在运动打仗那会儿,志愿军各个队伍普遍觉得,打进攻仗能捞到不少好处,可要是打防御仗,那就老得挨打了。所以,部队里头流行起这么一句话:“宁愿去攻下三座山,也不想守着一地儿待一小时。”

六月上旬的时候,20兵团的领头人杨成武接到命令,要先去北京领任务再去朝鲜。到了北京,毛主席特别重视能不能守住“三八线”那片地方,他跟杨成武讲,你们的防线得灵活点,就在“三八线”到38.5度线这个范围内动。

7月8号那天,志愿军的副头儿邓华,按照毛主席的吩咐,写了篇叫《说说朝鲜战场的长期战斗》的文章。他在里头讲清楚了志愿军的打算:要是敌人前边不加人,后边也不上岸的话,那我们就得死守住‘三八线’和那条38.5度的线,一步也不能退。

打仗的方法呢,咱们用的是那种“边跑边打,防守和反击一起来回的战术”,就是说,一边积极挡着敌人,一边瞅准机会就快速反击一下。对美军,咱们就小打小闹地消灭他们,目标是每次打仗都能干掉他们一个营。要是碰上南朝鲜军,那咱们就争取把他们一个团都给端了。还有啊,每次打仗咱们就到三八线那儿就收手,不会超过南汉江、水入川那条线。

抗美援朝这场大战的打法,到这时候算是定下来了。但说到具体怎么打,一开始还是打算用小范围的机动战。

九月初的时候,经过中央军委还有毛主席点头,咱志愿军做了个决定,把原计划的第六次大战推迟到了十一月初。那会儿,毛主席和志愿军的头头脑脑都觉得,停战的谈判短时间内怕是难以有个确切的结果了。以后志愿军要想再来那种“大步流星进退自如的灵活打法”,机会是越来越少了,相反,“守在阵地上打阵地战”这种模式,倒是越来越明显了。

虽然志愿军常说“宁可去攻三个山头,也不想守一个钟头”,但现实是,一种新的打仗方式已经明明白白地出现在每个志愿军战士眼前。不论心里乐意不乐意,中国军队都得学会怎么攻打敌人的阵地,还有怎么守住自己的阵地。

在战斗中边打边琢磨战术,这是咱们人民军队一直以来的好习惯和好本事。就拿抗美援朝那会儿来说,咱们的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学习,这起点可真不低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给咱们当“陪练”、当“老师”的,可是号称全球最强的美军啊。

说起来也是老话重谈,兵团里的司令和政委想了个新招儿,他们打算在朝鲜那边儿搞起“地下战斗”,就像地道战那样。

1951年夏天和秋天,志愿军虽然打赢了防御战,但赢得挺不容易,牺牲了不少战士。主要是因为志愿军刚开始打阵地战,还不太适应。面对“联合国军”那铺天盖地的炮火、坦克和飞机轰炸,仅靠普通的野外防御工事,很难守住阵地,战士们也伤亡惨重,要想长时间坚守并减少损失,真是难上加难。

说到这事儿,志愿军里的二把手、第19兵团的头儿杨得志大将军,他之前有过这样一段回忆:他讲起那时候的事儿,说……(此处省略具体回忆内容,因为原文未给出具体回忆细节,所以保持结构,不添加具体内容)反正就是,杨得志大将军回忆起那段经历时,他是这么说的。

在朝鲜战场上,那些美国的大将军们,像麦克阿瑟、李奇微,还有克拉克、范佛里特,一直到后来的泰勒,都特别相信炸弹的威力。他们不管是天上飞的,还是地上跑的,总是不停地往咱们军队的阵地上,还有朝鲜的大地上,扔下一大堆一大堆的铁疙瘩。

我们部队里作战科的余副科长搞了个小实验。他跑到老秃山那边的阵地上,随手圈了个大概一尺乘一尺的地方,结果从那儿捡出了287块大大小小的炮弹碎片。

作战部门搞了个统计,说第19兵团在阵地防守那会儿,敌人往咱们阵地上扔的炸弹,加起来有778万多颗。要运这些炮弹,得用上5万多辆汽车,或者4400多节火车车厢才行。

咱们那块阵地上,土被翻得特别深,深到几乎不长任何草,这可不是说着玩的。战士们在那片地上走,脚下的土松松软软的,有时候能陷到脚踝,甚至小腿肚那里。

杨得志笑着,心里也颇有感触地讲:“想当年,找我们的阵地可容易了,一看哪个山头、哪块高地没长草没长树,光秃秃的,那肯定就是咱们的阵地。”

杨得志讲道,“这种时候,想保护好自己,守住咱们的地盘,同时还得把敌人给干掉,并且要大量地消灭他们,真的是挺难的。”

在敌人打算搞秋季大动作之前,第19兵团的第65军就已经在开城南边、东北边和西北边都布好了防线,死守着开城。那时候的开城,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,都超级重要,是“联合国军”特别想攻下来的地方。所以,咱们志愿军部队守在那里,压力山大,牺牲也不少。为了解决前线那边碰上的难题,杨得志和兵团里的政委李志民,特意跑到第65军那边去看了看情况。

第65军的领导团队把指挥中心安置在山腰的一个隐蔽洞穴内,洞里的桌子上铺着木板,上面还亮着几根蜡烛。军长肖应棠、政委王道邦和政治部的头儿陈宜贵都到场了。在这种战火纷飞的时候,大家都没心思闲聊。肖军长直接就跟上面的领导说了:“最近这两天仗打得不太顺,咱们的队伍伤亡不小啊!”

第65军是华北地区的一支老牌部队,他们军里有不少干部都亲身经历过石家庄那场大战,还有的在抗战时候参与过冀中的地道战斗。杨得志就让他们聊聊当年打下石家庄的那些事儿。

“对我们而言,打这场仗最难的地方就在于,头一回攻打防守严密的大城市。”杨得志讲道,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我们想了个招儿,在进攻前就在原地建起了防御工事。这样,大军就能在敌人没察觉的战壕和地道里移动和集结,然后突然袭击敌人,这招儿还真管用。”

杨得志再次聊起了石家庄那场漂亮的战役,立马吸引了会上那些将领们的眼光,大家都显得特别上心。军长肖应棠琢磨着开了口:“这段时间我注意到,有的战士为了躲避炮火,在阵地上挖了些防炮的小坑道,效果还真挺好。”

“真棒!”杨得志一下子就察觉到这里面大有可为,他接着道,“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之前的做法,多给战士们指指路,让他们脑瓜子里的新点子不断往外冒。咱们的战士,那可是有着创造奇迹的本事呢。”

杨得志提起往事,说:“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咱们已经在冀中那一带搞过地道战了。”话音刚落,李志民就接上话茬,“要是没地道,咱们就在防线的位置上挖些掩护的地方,既能瞅着敌人动静,又能偷偷开枪。现在咱们把以前的那些老法子,跟朝鲜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一结合,再改进改进,用起来不是更顺手吗?”

在朝鲜战场上,司令员和政委想出了个新招,要打“地下战斗”,这想法挺新奇,但大家听着又觉得挺熟悉。会场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,干部们都围着这个思路,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。然后呢,杨得志和李志民在肖应棠他们几个的陪同下,不顾敌人时不时放冷枪开炮的危险,跑到阵地最前面去实地查看情况。

三、咱们得先琢磨琢磨怎么不让敌人打中咱们,然后再来考虑怎么把敌人给干掉。

到了最前面,杨得志他们一瞧,整个山头连棵完整的树影子都找不着,到处都是被截断的树干,东倒西歪的。大片大片的树根也都露在了外面。杨得志把整个山头逛了个遍,好不容易才能瞅见一两个树桩子,也就那么一小点儿高,上面还全是子弹打过的痕迹。

懂点军事常识的人心里都明白,炮弹能落在差不多同一个地方的概率其实挺小的。但瞧瞧这高地,被打成了这副模样,很明显就是敌人不停地用大炮一遍遍“翻耕”出来的结果。

有个战壕挖得挺深,站在里面能直起身子溜达。战士们瞧见兵团和军里的领导来了,心里头那个乐呵啊。尽管他们脸上糊满了灰和土,但那双眼睛亮堂堂的,特别有精神,能看出他们心里头那个激动和坚定。一直守在这儿的战士们,这时候都站得笔直笔直的,两脚并拢,给首长行礼欢迎呢。

瞧到这场面,杨得志和李志民心里头热乎乎的,他俩紧握着那些长满老茧的手掌,又瞅瞅被弹片扯得破破烂烂的军装,一遍遍地说:“真的非常感谢,感谢各位兄弟!”

这个高地上守着的连长是个四川汉子,尽管防御战打得挺苦,但他那股子英气可一点没少。他精神抖擞地领着上头来的兵团领导,去看了看他们挖的战壕和防炮洞。这些洞啊,一个蹲一个人,有的还两个连一块儿,变成了小地道,能多藏几个战士。连长给领导们讲解说:“等敌人开炮了,咱们就撤回来,躲到这防炮洞里头。等敌人炮不打了,咱们再出去,回到战壕里头。”

“真棒!”杨得志由衷地称赞战士们的创意,他转头对连长说道,“咱们可以再耐心点,等敌人走得更近了才开枪,那样能打掉更多的敌人!”

“能不能再挖深点儿呢?”李志民边走边瞧战士们挖的战壕,心里不由得想起了以前冀中的地道战,他便开口提议,“咱们试着把这些挖通,全部连接起来,搞成一个地道网络。多开几个观察口和射击口,这样一来,既能保护咱们自己,又能有效攻击敌人!”

“好嘞!没问题!”那位连长乐呵呵地拍了拍手,用他那地道的四川话说,“咱们这就动手干起来!”

杨得志他们刚回到兵团没多久,就收到了第65军的消息。消息说,他们已经按照兵团领导的吩咐,把那些零散的掩体都给连起来了,弄成了一条条宽敞的坑道。这些坑道啊,大的能装下一个班,再大点的能装一个排,甚至还能装下一个连呢。

在杨得志等人的帮忙打气下,第65军开始弄起了坑道防御的初步样子。他们压根儿没想到,一开始只是给单个士兵找掩护的小坑道,竟然慢慢连接起来,铺满了朝鲜半岛的山山水水。结果,这些坑道就成了朝中军队和“联合国军”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朝鲜战争中,打阵地战的主要方式。

战士们自己搭建的这些简易防御工事,在“联合国军”的炮兵和空军猛烈攻击下,依然坚挺,为志愿军减少了伤亡,确保了防线稳固,效果十分显著。这证明了,在装备不如人的情况下,这种工事是志愿军对抗装备精良敌人的一个好招儿。后来,杨得志把第65军的坑道防御情况上报给了志愿军司令部,彭德怀一听,立马就给予了很高的赞赏。

1951年6月十几号的时候,第47军的第140师接手了第65军在前线的防守任务。他们继续学习第65军的做法,在阵地上挖了很多像“猫耳洞”那样的防炮坑。每个战士都在交通沟里挖了两个,宽度大概0.8到1米,深度超过1米,顶部厚度有2到3米。这样挖出来的阵地,不管是一个连还是一个营,都能扛得住“联合国军”一两千发炮弹的猛轰,还有美军10架飞机扔下的轻型炸弹。

1951年夏天那会儿,7月3号,志愿军的大本营把第47军的那些好办法跟其他部队都说了。转眼到了9月16号,志愿军的头头们,用的是朝中联合司令部的名头,给志愿军和人民军下了命令,说以后咱们的重要地方得建成跟隧道似的,特别是最关键的位置……得结实到连榴弹炮的轰炸都不怕才行。

志愿军各部队刚开始在关键位置挖建地下防御工事时,“联合国军”就突然发起了秋季大进攻。这下子,咱们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立刻转入到了既辛苦又紧张的防守战斗中。虽说那些地下工事当时还没建好,可它们在战斗中很快就显现出了非常大的好处。

特别是第六十四军的第一九一师,在马良山和216.8高地那儿的防守,真是让人佩服。从10月4号到7号,英联邦的第一师天天往那俩地方猛轰炮弹,一天就要打上一万到两万发。但咱们的志愿军战士们,硬是在那儿守了四天四夜,阵地愣是一点儿没丢。

在那216.8高地,有一个连队的战士们,从5号到7号,连着三天三夜,都躲在像地道一样的掩体里,硬生生地挡住了英军第29旅两个营的进攻。他们一共打退了敌人22次冲锋,干掉了700多个敌军,但自己这边只牺牲了26个兄弟。

1951年夏天和秋天那两场防御战打完后,两边就陷入了僵持状态,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方式也就变成了主要靠阵地战,就是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守的新阶段。

进入新时期,咱们志愿军的打法变成了打持久战。战术上呢,就是按照毛主席说的“一点点地啃硬骨头”,把偷袭、埋伏和反攻这些招数都用上,慢慢地消耗敌人的战斗力,把一次次小胜利凑成大战果。

10月21号那天,志愿军的大领导给前线的各个部队发了话,说挖防御工事最好是挖成像隧道那样的,而且得挖得厚实点,最少得有五米深。按照要打长久战的想法,他们还特别提醒,修工事的时候得把山顶、山腰、山脚都考虑进去,平地和山头也得搭配好,还得把露天掩体和地下坑道里的火力点结合一块儿。另外,为了防止敌人从侧面偷袭,阵地得布置成好多个三角形,排得像鱼鳞那样,这样一来,大家就能互相帮忙,互相支援了。

还着重讲了下小队晚上行动的事情。“晚上打仗,这可是咱们军队的拿手好戏,也是咱们一直以来用差一点的装备打败装备好的敌人的好办法。”杨得志生动地比喻道,“晚上悄悄摸上去,打一下就走,这儿戳一下,那儿踢一脚,就像是孙悟空溜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捣乱一样,让敌人整天心神不宁,这就是守阵地时得多用的妙招。”

停战谈判有了结果,确定了军事分界线后,从1951年12月起,志愿军和人民军就趁着战场上没啥大动静,在整个前线都忙开了,他们大规模地搞起了建设,主要是挖坑道,建起一道道结实的防线。

志愿军全线开始了一股挖洞的热潮,就在他们的防线最前沿。那时候,“联合国军”在山顶上开炮,而志愿军呢,他们在山体里头放炮。不过,他们的目的可不一样,一边是想要炸出坑来,另一边则是忙着挖洞。在志愿军的整个防御区域,不管地上还是地下,白天黑夜都响着轰隆隆的爆炸声和当当当的敲钎声。战士们一手紧握着枪,另一手则拿着钎子;一边忙着打仗,一边还得搞战场建设。

到1952年8月底那会儿,志愿军战士们通过拼了命的努力,在长达250公里、宽20到30公里的朝鲜半岛战场上,慢慢建起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防线。这个防线主要是靠地下坑道工事来加固的,就像是好多支撑点连起来一样。就这样,一条条的“地下防线”出现了。

朝鲜战争打完后,咱们志愿军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,展现出了让“联合国军”都吃惊的“工事建造本事”。他们挖了1,250多公里长的坑道,这长度要是换算成路,就相当于从咱国家的东海边连云港开始,穿过江苏、河南,跃过黄河,一直到陕西西安那么长,就像一条大石路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挖了各种战壕、交通壕,加在一起有6,240多公里,差不多跟万里长城一样长了。还有啊,他们修了10万多个地堡,挖出来的土有6,000多万立方米,要是把这些土堆成1米宽、1米高的长堤,都能绕地球赤道转1周半了。

坑道工事建得差不多了之后,志愿军的地盘就越来越稳当,受伤和牺牲的人也变少了。到了1951年夏天和秋天那会儿,他们打防御战,“联合国军”得打上40到60发炮弹,才能伤到一个志愿军战士。可到了1952年1月到8月,这“联合国军”得打上660多发炮弹,才能伤到一个志愿军战士了。

志愿军战士们现在有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充足的物资,进攻和防守都变得主动起来,他们的阵地也变得越来越稳固。接下来,志愿军开始在整个战线上,组织起一连串有计划的小规模战斗行动,这些行动都是由连队以下的小组来执行的。他们会在阵地前头设伏、搞偷袭,还进行侦察,不停地骚扰敌人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能一点点地抢占中间地带,并且主动攻打敌人那些比较突出的连排据点。

随着我们打仗越来越占上风,很快就把敌我两边的主要冲突引到了敌人的地盘上,从以前等着敌人来打我们,变成了我们主动去找敌人算账。

1952年6月份,15号那天,第39军调动了8个步兵连,还得到了112门火炮,其中包括坦克炮的支援,一起去攻打190.8高地。这场战斗打得很激烈,最后他们打死了打伤了敌军500多人,还抢回了部分阵地。原来守在那里的部队,之前在坑道里坚守了整整5天5夜。

6月18号那天,第12军派了两个步兵排出去,一组有36门火炮支持,另一组有44门火炮帮忙,他们一起去攻打官华里西山那个地方。经过一番激战,他们成功地把那边的阵地给抢回来了。听说之前守在那儿的部队,在地下坑道里坚持了整整7天7夜呢。

志愿军在两个阵地上死守坑道,通过实战让坑道防御设施得到了真正的检验,同时也收获了大量关于如何坚守坑道的宝贵经验。这些经验为后来上甘岭战役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1952年8月份,毛主席在政协常委会的一次聊天里提到:“守不守得住这个问题,其实去年我们就已经有了答案。啥办法呢?就是挖地道。我们造了两层防御,敌人要是打上来,我们就躲地道里。有时候敌人占了地面,可地道里还是我们的地盘。等敌人进了阵地,我们就反击,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,杀伤惨重。我们就靠这种老土方法,把敌人的洋枪洋炮给缴了,敌人拿我们一点辙都没有。”

周恩来提到,毛主席问了三个事儿:

首先,咱们能不能把敌人击退,咱们心里头有底,肯定行。

第二个事儿,咱能不能保住现在的地盘。从今年这形势看,咱确实能把这些地盘给稳住了。

第三个事儿,咱们能不能主动出击,去打敌人呢。以前吧,我们心里没底,觉得打个七天八天的进攻战,可能有点难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我们信心满满,能打更持久的仗了,敌人的轰炸咱也不怕,因为咱修了结实的防御工事和坑道。

想要看到更多有趣的东西,赶紧来瞧瞧兵道争锋吧!



Powered by 火狐体育唯一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